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防汛抗旱 >正文

常万琦: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作为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布日期:2023-09-18 来源:河南省应急管理厅

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作为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河南成功应对台风“杜苏芮”的几点思考

    2023年7月28日至7月31日,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持续影响河南4天,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特大暴雨,降水总量达162.6亿立方米,平均降雨量达97.4毫米,7个国家级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同期历史极值。

    受强降雨影响,淮河及南部支流、贾鲁河、卫河、共产主义渠、安阳河出现涨水过程,卫河、共产主义渠部分河段超警戒水位,5座大型水库、19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豫北共产主义渠西滞洪区被迫启用。暴雨、洪水、大风叠加,山区、平原、城市多线作战,防汛形势极为严峻。河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强化暴雨洪水应对指挥调度,各级各部门团结一心、科学有效应对,全省无一人因洪涝灾害死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金标准”。

    及时总结复盘应对台风“杜苏芮”工作经验,对进一步推动河南省防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得益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贯彻执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

    河南省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特别是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带来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痛定思痛,河南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感悟更深、理解更透、贯彻更实。

    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在今年主题教育中,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作为典型案例开展解剖式调研,认真查摆反思发展理念和政绩观问题,进一步提升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解和把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作为防汛工作的底线和“金标准”,各项防汛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开展。

    河南省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提升应急能力、推进工程建设、排查消除隐患,一个过程降雨一个过程降雨地抓,以保过程降雨安全保汛期安全。

    得益于创新防汛工作机制带来的应对主动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对防汛救灾工作高度重视,亲自组织研究,创新性提出了“123”“321”防汛工作机制。

    “123”,“1”是一个“金标准”,守住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底线;“2”是两个关键,即应急抢险、应急避险;“3”是三个基本目标,确保水库、尾矿库、淤地坝不垮坝,确保大江大河不决堤,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

   “321”,“3”是各级指挥部要根据气象预报,对汛情雨情险情提前三天研判;“2”是根据研判情况,应急抢险力量提前两天预置、机动到位;“1”是应急避险群众提前一天并且于当天18时前完成转移。 

   “123”把防汛工作目标化繁为简,细化为一个底线和三个确保,并指出了防汛救灾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便于各级学习领会,抓住工作重点。

   “321”是“123”的具体落实措施,通过提前会商研判,对可能发生的险情和灾情做到心里有数,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了防御关口前移,同时明确了应急抢险和应急避险两个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为及时开展应急抢险救援、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赢得了主动。 

    自2022年提出并开始实施以来,“123”“321”防汛工作机制经受住了2022年12轮强降雨过程和今年以来11轮强降雨过程的考验,连续2年实现零伤亡。

    得益于防汛应急体系改革带来的工作合力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河南及时总结灾害教训,进一步推进防汛体系改革。省防指构建了“1+7”的防汛指挥体系,创新实行紧要期省领导ABC班值守调度指挥和风险分析研判机制,成立了15个防汛工作专班和9个防汛应急专家指导组,细化落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联合会商、联动配合工作机制。

    在应对台风“杜苏芮”工作中,河南省省长王凯等省领导轮番坐镇省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省防指及时启动防汛应急响应,并根据雨情水情变化情况10次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响应范围;省防办组织10次会商研判、15次调度受影响较重的市县;省应急管理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协调预置抢险队伍18787支、52.6万人,大型装备2700余台(套);气象部门高频发布气象实况预报服务信息1530余期,面向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开展预警叫应209次;省水利厅累计下发调令20个,大型水库小南海削峰89%、盘石头削峰91%,有效避免了河道洪水叠加;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3次、黄色预警7次,短信13656条;交通运输、住建、农业、卫健等部门全面做好交通保障、内涝抢排、受灾作物补种和防疫消杀等工作;解放军、武警部队加强队伍预置。

    得益于“7·20”问题整改带来的能力提升

    河南省坚持把教训变教材、教材变方案、方案变行动,扎实开展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问题整改,防汛应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担当履职能力的提升。省防指培训新任市县政府领导干部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2600余人,市县共举办培训1.41万班(次)、参训人员60.26万人;省市县开展各类防汛应急演练2.37万场次、参演人员137.71万人。经过大规模培训演练,各级领导干部指挥调度、应急处突能力明显提升。 

    工程防范能力的提升。省委、省政府制定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组织实施灾后重建项目19866个、总投资2420亿元,水毁水利工程得到修复,基础设施得到恢复提升。特别是贾鲁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郑州市及沿河的防洪标准。

    应急保障能力的提升。按照“六个一”的要求,修订完善了“1+13+N”的省级预案体系,建立了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防汛预案体系。建立了军地联动救援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市县两级新配备应急救援装备45万余台(套)、特种应急车辆1990台、排涝设备1.98万套。

    要素保障能力的提升。供电、通信、交通系统采购引进移动电源车、照明无人机、大型中继通信无人机、单兵自组网通信系统、应急架桥车等先进装备的加入,电力、通信和交通等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台风“杜苏芮”影响河南期间,没有发生断网、断电、断路情况。

    得益于狠抓薄弱环节防范带来的安全保障

    在应对台风“杜苏芮”工作中,河南省把山洪、地质灾害、施工工地、地下空间等薄弱环节作为防御重点,逐一落实防御措施。

    一是应转尽转。及时组织山洪和地质灾害危险区、低洼易涝区、涉山涉水景区和蓄滞洪区人员避险转移,并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和管理,保障基本生活需要,避免擅自返回发生危险,全省累计避险转移52567人。

  二是应管尽管。对城市地下空间、桥涵隧道、下穿立交等易发生人员淹溺、车辆遇险的点位,逐一落实了责任人,配备逃生梯、救生绳等简易逃生救生工具。在强降雨来临时,责任人上岗到位、巡查值守,及时进行疏导管控,最大限度保障了人员安全。

  三是应停尽停。根据强雨强风预报结果,督促地方政府及时采取停工、停学、停业、停运和暂停户外活动等强制管控措施,拆除或加固户外广告牌、高空构筑物,高边坡、深基坑、临水临山工地停止施工、撤离人员,有效减少了灾害风险。

  四是应降尽降。台风来临前调度水库腾库迎汛,橡胶坝提前塌坝运行,拦河闸保持全开状态,尾矿库低水位运行。针对共产主义渠水位过高、良相坡蓄滞洪区面临启用问题,通过卫共合河闸防洪和抽排设备强排的方式,把共产主义渠黄土岗水位控制在67.89米(分洪水位68.00米),避免了良相坡蓄滞洪区的启用。

  得益于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带来的良好氛围

  河南省高度重视防汛知识科普和舆论宣传引导,出台全国首个全民应急素质能力提升方案,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五进”。

  此次应对台风“杜苏芮”,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对宣传工作提出针对性要求,省委宣传部协调当地媒体开辟防汛专栏,加强宣传报道;省防指有关成员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发送提醒短信、预警及科普信息,覆盖人次超1亿;省防办组织录制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台风防御、农业减灾等方面科普宣传视频,邀请专家讲解灾害防御和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各级防办通过主流媒体平台、三大运营商以及新媒体平台主动发布应急响应和安全提醒10825条,客观报道汛期灾情,有效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有效的防灾宣传和舆论引导,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明显增强,对避险转移工作更加理解和配合,基层工作开展更加顺畅,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应对台风“杜苏芮”工作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暴露出豫北地区防洪工程标准偏低、气象预测预报不够精准、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们要不麻痹、不松懈,坚持应急就是应战,一个过程降雨一个过程降雨地抓,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战,积小胜为大胜,努力夺取今年防汛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同时,我们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做好六个方面工作:建强应急指挥体系,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整体提升防御能力;持续推进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提升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区域救援实战能力;强化基层基础,着力提升农村、社区、楼宇的自我防御、自救互救、自我维持能力;提升应急队伍人装结合、人车结合、人技结合水平,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