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防震减灾> 法规文件 >正文

三门峡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3-07-31 来源:三门峡市应急管理局

三门峡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抗震指办〔2023〕6号

 

各县(市、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建设宜居、韧性、智慧三门峡,提升城市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感知能力,强化城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我市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城市工作治理体系。

二、重要意义

(一)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的21座超大、特大城市常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5GDP总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未来我国大多数人口和主要经济量将聚集到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其面临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已成为可能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因素。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

(二)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城市安全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标志,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也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已增加到660 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有122 个,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我市地震灾害风险较高,全市处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72%的乡镇处于7度及以上高烈度区,其中,灵宝市豫灵镇为8度区,63%的县(市、区)政府(示范区、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处于7度以上地区,城市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城市现代化建筑导致灾害风险点大量增加,高度信息化导致大地震后城市功能瘫痪,城市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尤其是社会灾害更为严重。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演化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特点,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

(三)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实现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我们要统筹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地震基本业务和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及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震灾风险防治高标准、基本业务和保障高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高量、社会治理高效率和开放服务高格局。目前,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如:对两源(地震危险源、地震灾害风险源)的感知能力不强,导致防震减灾工作针对性不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的精准度不高,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标准要求;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效能不够,部门协作水平有待提升,没有完全融入大安全、大应急体系;开放合作的社会服务格局尚未形成,一些封闭保守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制约了服务效能。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都有突出表现,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细化实化城市工作,着力解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问题和挑战,真正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目标原则

(一)工作目标。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三门峡城市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10分钟级应急决策辅助;基本完成城市老旧承灾体抗震加固改造,地震安全评估服务进入全方位云监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市活断层探测成果科学服务城市空间规划,城乡建筑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震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城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风险对城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降低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提升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市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健全开放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

四、工作措施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省、市、县三级协同,加快建设立体地震监测系统,加密建设地震预警站,完成1个市级信息服务平台(预警中心)、35个站点(一般站21个,改造基准站3个,新建基本站9个,改造基本站2个)、22个信息服务终端、11个科普终端(视频采集系统3个)项目建设、仪器安装调试及竣工验收,实现震后秒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面向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地震预警定制化服务,不断拓展地震预警应用范围;完善震情流动监测系统,提高流动监测设备装备配备水平; 加强震后快速评估技术系统建设,实现震后30分钟内产出震情趋势研判意见;坚持全省一盘棋,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发布渠道,为震区开展应急救援及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市防震减灾中心)

(二)加强非天然地震监控。开展潜在非天然地震危险性调查, 建立非天然地震实时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非天然地震精准监控能力;在渑池县、陕州区等非天然地震多发地方建设专业测震监测站3-5个,实现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分钟级速报,提高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控预警能力。加快推进渑池县、陕州区矿区地震监测站网与省地震监测站网有效融合,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和定位精度,有效支撑安全生产事故处置和抗震救灾工作。开展矿区浅部结构探测,探明矿区地震断裂位置和地质结构特征,分析评估非天然地震危险性。(责任单位:渑池县、陕州区指挥部;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中心)

(三)提升地震预测预报能力。按照补短板、强基础、提能力、上水平建设目标,综合考虑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需要,谋划建设三门峡市中心地震台,形成集骨干观测、预警发布、预测会商、灾情应急、科普体验、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地震监测管理平台,建成全省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标志性现代化数字地震台;完善震情会商机制,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加强现代化震情会商技术体系建设,推进震情研判快速化、实用化;加强观测异常核实,强化地震安保服务;建设大数据跟踪分析技术平台,着力提高震情会商智能化水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加强短临预报实践,力争取得减灾实效;谋划建设重大工程结构安全监测及诊断中心,探索开展水库大坝和辖区跨河特大型桥梁地震安全实时在线监测和健康诊断,动态监控重大工程安全运行。(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交通局、市防震减灾中心、明珠集团)

(四)积极探索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安全发展之方向,在地震灾害发生时, 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的冲击,保持其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抵御吸收、承受冲击、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地震灾害风险。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给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和策略带来了新变化,由过去的硬抗转变为以柔克刚,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工程抗御转变为了整个城市系统的抗御。积极探索开展城市韧性提升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提升规划避灾、工程防灾、应急控灾、恢复减灾的城市整体综合抗灾能力,确保在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生命财产损失可控,城市的主要功能不中断或者可以快速恢复,备灾救灾系统完善,而且能够快速启用,灾害不发生链式反应,灾后恢复的时间和程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避免城市小震大灾、大震巨灾导致危及全局、难以补救的不利后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中心)

(五)开展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清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风险源,摸清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推进地震工程场地探测和灾害承灾体补充调查,完成市、县级地震工程条件钻孔与调查报告,编制125万地震构造图及说明书。建立风险普查数据库,编制市、县级地震风险区划图和地震风险防治区划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防震减灾中心)

(六)完成三门峡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建设和竣工验收。夯实地震活动断层探察、风险隐患调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等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基础。完成1:250000 地震构造图、1:50000 主要(活)断层分布图、1:10000 主要隐伏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和目标活动断层避让带宽度评价图等图件。完成《三门峡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ArcGIS 环境下)数据入库。建立三门峡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编制城市活动断裂避让区划图,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抗震设防、应急救灾有效衔接,为三门峡市的重要建筑设施、生命线工程合理地避活断层及其影响带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责任单位:市防震减灾中心)

(七)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加固工程。以城市老旧房屋、学校、医院、幼儿园,以及交通生命线、电力、通信、危化品厂库、水库大坝、重大工程等为重点,实施抗震加固工程。充分依托行业部门项目改造提升、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与抗震加固工程有效衔接,建立与加固工程相配套的加固工程清单和设防信息采集机制,抗震设防信息采集量不少于5000个,逐步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严格新建、改扩建住宅和公共设施等抗震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交通局、市防震减灾中心、市供电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信公司、明珠集团)

(八)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重大工程和产业园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评价)工程项目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市发改、水利、交通等部门将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投资、水利、交通等行业项目在线联合审查平台,从源头上把控危险化学品厂(库)、油气管线、水库大坝等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全面推进重大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定行政许可,切实做到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应评尽评。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一般工程严格按照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提高一档采取抗震措施,重大工程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大提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防震减灾中心)

(九)建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主阵地。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建设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市本级和灵宝市、渑池县、湖滨区、陕州区等7度及以上高烈度区的县(市、区)至少建设1处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十四五期间,再创建3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配备VR地震避险演练、地震体验平台等设施设备,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业务培训,培训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教育局、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中心)

(十)强化地震应急保障决策服务。统筹加强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重点加强震后趋势判定、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及时提供地震烈度评定、震情灾情及气象信息,为应急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推广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成果,提出规避、降低、转移地震灾害风险对策与措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应急局、市防震减灾中心)

(十一)完善全市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预案体系。修订印发《三门峡市地震应急预案》,做好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市、区)政府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印发和备案工作,构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常态化;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联动。震后30分钟内与灾区现场指挥中心联通,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72小时内实现自我保障能力;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通信重点保障率达到100%;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更加完备,救援力量、资金、物资装备、技术支撑等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贯彻落实《三门峡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学校、人防设施等场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常性组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信息报送能力。优化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和会商技术系统,推动实现震后响应快速,资料产出精准,服务决策高效,全面提升抗震救灾全过程业务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十二)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丰富城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推动防震减灾智慧服务精准化,建设供需对接、便捷智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产品清单;创新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和评估评价机制,推动多元供给,引进社会力量,培育地震安全公共服务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推出一批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面向桥梁、大坝等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安全实时在线监测和健康诊断等专业服务;面向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重要活动,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强化全行业全过程公共服务业务支撑。(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防震减灾中心)

(十三)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市县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和机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治理新格局。深化地震机构改革,理顺市、县级防震减灾职能,明确市、县级应急部门防震减灾职责;加强各地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地震安全风险防范融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加快全领域数字化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信息服务、政务管理,建立一体化全流程运维监控平台,实现监控运维信息化;建立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平台,提供资源跨域共享、精准高效服务;建立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防震减灾中心)

(十四)加强应急管理防震减灾干部队伍教育培训。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坚持软、硬件并重,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普传播平台和科普产品体系。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共建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打造专业化应急管理地震专业培训基地。运用网络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学院,创新应急管理专业培训平台,强化教育培训,提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地震安全发展理念,注重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实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工程,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开展地震避险应急演练,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指挥部;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三门峡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2023731

 

 


打印